一般认为,有没有文字是衡量文明的最重要标准,而甲骨文之前的中华大地有没有文字可以判定中华民族是否具有史明。史前文明是指尚书问世之前的文明,也就是无典无册时代的文明。周公旦说“唯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这也就是说周人是无典无册的,因此史前文明也包括周人入主中原之前的本民族文明。换言之,周人的文明和殷人的文明是不同的,周人使用了和甲骨文不一样的文字。

中华文明起源是从天文学开始的,河南濮阳西水坡6500年的古墓是一个佐证,同时也证明中华早期文明以图形开始。

易经上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一段可以证明,伏羲的八卦既不是阴阳卦也不是数字卦而是勾画的鸟兽外形轮廓,可以认为是国画风格的图,即鸟兽之文(纹线)的文。而西水坡古墓的龙虎图案是用蚌壳密布摆放出的油画风格的图。据此可推理伏羲八卦也应该在6500年之前这一时间,因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二十多个刻划符号和伏羲的图形八卦风格相似。伏羲这个人是否存在可以不论,但先天八卦的存在是有刻有数字卦(筮数)的出土文物证明的,这些刻符最明显的特征是三个一组(八卦)或六个一组(64卦)。

天文学的基础是北极星,北极星是唯一在天空中肉眼观察不到位置变化的真正的“恒”星。上古人类看天是圆的,所谓 “天似穹庐”,看地也是圆的,因为目力所极是等长度的,但为什么会有“天圆地方〞一说呢?这是因为远古人类的时间地点概念都出自北极星和自身所在位置。

北极星位于地球自转的轴线和地球绕太阳公转平面轴线的交点。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人类可以看到的天空是一个大转盘, 这个转盘的中心是北极星,其它所有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以北斗七星为例,大致一天24小时转一圈多一点,因此把北极星作为原点,北极星向地面引的垂线作为极轴可得到一个极坐标系,这个极坐标系除了 确定方位以外还是判断时间的唯一标准。

北极星可以确定北向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北极星作为原点这个极坐标系用来判断时间可能不太感觉到,因为这个钟表上没有刻度而且白天看不到,夜里是阴天也看不到,一般人只能从“北斗阑干南斗斜”判断更深夜半了。

北极星为原点的极坐标系主要用来判断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之前曾说北斗星每天按逆时针方向绕北极星转一圈多一点,那么这多一点是多多少呢?这多的一点累计一年就是一圈,也就是每天多大约一圈的365分之一,相当于钟表一分钟的六分之一,而且要在每天固定的时刻(比如每晚9点)才能比较出来,这在没有钟表没有照相机的远古高度困难。古人先把圆分成4份以确定春夏秋冬,所谓“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就是以斗柄为指针的。

分了春夏秋冬还要进一步往下分,每季分为6份,就有了二十四节气,当时人们还不会说话也没有文字,除了画图外,把天空编成一张网也是常用的办法,网上的一个结点代表一颗星辰和星辰所在的位置,因此二十四节气是二十四个时间点而不是月或周这样的时段。西方的星座则是取自两点之间相当于一个月的时段,比如摩羯座(12月22日-1月19日)是从冬至到大寒,而水瓶座(1月20日-2月18日)则是从大寒到雨水。

天空可以用网络表示,地面也能用网络表示,天上的网络是极坐标,地上的网络是直角坐标。为什么地上的网络是直角坐标系呢?这是因为人类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自己站的地方就是坐标原点,然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伸展出去四条坐标轴。由于当时没有负数的概念,只使用了直角坐标系的第一象限,而且只有000-111这8个整数。根据周文王所定的64卦卦名,可以看出当时哪些地方是周初的领地。

首先是乾,乾是祁连两字的上声下韵,因此,东北角是祁连山。再是坤,坤是两个申,申地指淮河入海之地的北岸,后来是春申君的领地。由于淮河最早是从长江入海的,淮河的下游也就是长江的下游,因此,东南角是上海。西南角是否,上古fu和shu不分,所以否就是蜀。东北角是泰,显然是齐鲁大地。64卦还有很多卦名是直接用作地名的,比如晋豫随井恒屯益等。

六十四卦的卦名不光是用作地名,也有更为实用的含义,比如“离”代表网,“益”代表木制的农具如耒耜等,“随”代表陆上运输,“涣”代表水上运输等。从这点看,六十四卦不仅是数字,也是文字。因此八卦六十四卦就是当时的语言。

易经接下来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这一段是说伏羲的渔猎时代之后神农的农耕时代来了,使用木制的耒和耜这些农具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用“益”来代表,益的上面是个放倒的“木”,下边是器皿的“皿”。

《说文解字序》提到了神农在文化方面的贡献:“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也就是说伏羲的八卦图象到神农这里变成了结绳记事,给每件事物赋予了编码。编码相似于计算机的机器语言,无论多么复杂的事物,总能用0和1这两种状态区别和表达,既不会区别不开也不会浪费内存,比如神农自己就是000,也就是坤(kun),坤的申是神,而kun倒过来读是nuk→nuŋ(音农)。这相似于计算机的ascii码,要表示更多的事物加长数位既可。

伏羲的线条图象相对于濮阳古墓的实体龙虎图象是一种进步,因为只需勾勒轮廓即可。而神农的结绳相对于伏羲的线条图象来说更是一种划时代的进步,因为结绳既可以用一根绳子像电线传输二进制数码一样传递信息,也可以用连续不断的声音像打电报一样传递信息,尚不能说话的人类只要按节奏叫若干声即可。即使连叫都不会叫的人也可以通过敲鼓或吹笛互相交流。

易经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后世圣人把结绳变成什么呢?并不是变成了甲骨文,没那么快。只是把有结的记为“–”,无结的记为“一”,“–”是阴,“一”是阳,也就是易经上记录的六十四个阴阳卦。

结绳怎么结呢?短的绳直接把自身的绳头折回在要打结的位置打个死结即可。八卦用3根绳子,六十四卦用6根绳子,然后用水平的一根棍把3根绳6根绳或者更多条数的绳的上头固定了,看上去就像有多条绳垂下的门帘,把这个门帘带上棍取下来就可以带走把信息传递给远处的另一方了。

当然也有另一种方式,就是把6根绳用一根绳代替,约定连续6个结的长度,相当于串联输出信息,收信人一段一段地读出。这样的话绳子会很长,把另一头折回打结不方便,替代的办法是用一小截细绳绑在主绳上打结,这样的话一个结就会有两个细绳头,看上去是一个结是一个“∧”。

后来一些人觉得阴阳卦即 ☷ ☶ ☵ ☴ ☳ ☲ ☱ ☰ 不方便写和读,比如–得写两划,不如用“∧”表示来得方便,就有了数字卦(筮数),仍用一表示无结,用∧代替–表示有结,后来又增加X,⊃⊂这两个符号,就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字母。

字母是从少到多的,第一个字母A是由∧和一组成的,第二个字母B是两个∧加一个一,第三个字母c取了⊃⊂的右半边,第四个字母D是⊃⊂的左半边加一。字母的好处是不必排成6个一组的形式。

字母的本质是音母,每个字母的音都不能拆分为串联的两个音,比如ü不能用两个字母的连读代替,B也不能用两个字母的连读代替。字母的发音是由反切决定的,反是覆,音的覆合。切是切磋,即比较,取长补短,音的平均。A和B反切是C,B和C反切是D,依次类推直至Z,如果把Y和Z再反切,就又回到了A,所以字母就只有26个,再多就重复了。各国字母虽然写法略有差异,但发音只有26种,比如俄语虽然有大舌音р,却失去了r。这是因为人的发音器管和听音器管只能细化到这种程度,再多就会混淆。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说的正是字音的发展。

一是一,二是Λ,合在一起是A,A是七音图上舌音组的元音,和舌音组的n构成an,an又读ŋan,ŋ在近代变成了u,uan和one同音。A是一和二合成的就是三,三又是one(万)。B则是一和A合成的,一1A3均2B。再往下就顺理成章的走下去了。

AB反C,A3B2均6

BC反D,B7C6均3(B同日)

CD反E,C6D3均1

DE反F,D3E1均2

EF反G,E1F2均5

FG反H,F2G5均7

GH反I ,G5H7均6

HI反J, H7I6均3

IJ反K,I4J3均7

JK反L,J3K5均4

LM反N,L4M2均3

MN反O,M2N3均6

PQ反R,P2Q5均7

RS反T,R7S6均3

UV反W,U7V2均1

VW反X V2W7均1

WX反Y W1X3均2

XY反Z,X3Y2均6

YZ反A,Y7Z6均3

文和字的区别

文字常常一起使用,而且英文中文这些词常常用来指代英语的字母和汉字写成的文章,但文和字有本质的不同。

《说文解字叙》里关于文和字有种

说法:“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这段话是说,仓颉最早书写的是依类象形的“文”,虽然可以看出表示的是什么,但不发音,不可言传。“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中的乳不是奶水而是个动词,所谓“人及鸟生子曰乳”,也就是说字是言的产物,字音会越来越多,字也会越来越多。换言之,字是表音的。

仓颉造了多少个字呢?有个字帖《仓颉书》上有28个。从数量上看,只能表音。因为文前另有一段:“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这个鸟兽蹏迒之迹就是鸟兽的脚印。因此,仓颉创造的文字虽然依类象形,但像的是动物的脚印而不是动物的全身轮廓,所以只能是表音的符号,一般人是看不出代表什么动物的。

从这点看,真正象形的只能是伏羲的先天八卦,即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与地相宜的鸟兽之文。而这些鸟兽之文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所以文不是文字。

先有文还是先有言?

一般人认为,语言早于文字,理由是一些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但这种现象能上推到远古吗?肯定是不行的,就像小孩子要有人教才会说话,如果周围的人都不说话,小孩子自己也不会说话,就像印度的“狼孩”婴儿时就在狼群中生活,到了十几岁也只会像狼一样嚎叫。所以说话是共同约定的发音,是在本种群之间通行的。但象形文(画)则是全世界共通的,因为全世界的人类看到的自然界是一样的,太阳是圆的,从东方升起。树都有树干和树冠。河流像蛇一样的蜿延曲折。象鼻山像大象伸鼻喝水,狮子山像雄狮伏卧。从这点看,巴别塔之前的全世界共通语只能是不发声的图画或手语,犹如包牺氏的图形八卦,近仿鸟兽体表之纹路,远摹天下万物之轮廓,也可以通神明类物情实现人和人之间的交流。

二进制的结绳纪事和八进制的七音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大家可以注意到全世界只有汉语的1到10可以用一个字音(sound)表示,比如7这个数字英语得发成近似赛文(seven),6这个数字英语得发成近似塞克斯(six),这说明汉语最早从二进制走出到八进制进而十进制。

那么这个二进制进化到八进制是如何实现的呢?这要借助于一种乐器叫“龠”,这是出土文物中可溯源最久的乐器,类似于贾湖遗址出土的八九千年前的骨笛。这个“龠”字是由侖和三个口组成,意思是有三个孔的可定顺序(轮)的乐器,如果三孔全按为111,三孔都不按为000,就可以得到8个频率不同的八度音,相当于do re me fa so la xi do(高音)。这样的话,000就不用读零零零而只要do一声即可,111也不用读一一一而只要高八度的do一声即可。很显然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提高了交流效率,即三声变一声。这8个不同频率的音就是现在所说的元音,也就是韵。

多数有听力的人都能感觉到两句话是否押韵,即使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原因是什么呢?

构造简单的耳机和扬声器可以模拟几乎所有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说明声波并不复杂而语音则更简单。

耳机或扬声器的发音全靠一张可以振动的膜片或纸盆,由于膜片或纸盆都是有惯性的,振动不能突变,所以产生的声波不会是方波梯形波三角波之类的而只能是正弦波,这个正弦波的频率是人耳能听到的频率即20-20000赫兹。而语音的频率更窄,一般人说话音的频率和你能唱出的音差不多,不超过两个八度,正常的不费力的为一个八度,也就是说,如果低频是300赫兹,高频就是600赫兹。

语音分元音和辅音,元音是乐器可以模拟的,而辅音则大都由人类决定。元音由频率区别,喉音最低,即喉这个字的元音ou,最高的音是齐齿呼即i:。如果两个字的元音相同,就会产生共鸣,也就是押韵了,会给人的听觉产生美感,即所谓的合声,条件的两次发音的间隔不能太长,否则前次发音的振荡已完全消失,就像打秋千,每次到达合适位置的时候你得使力,如果隔一次使力就不能打得很高。诗经是四言,而唐诗是七言,说明唐时的发音有条件延续更久。

为什么唐时的发音有条件延续更久,这是韵母决定的。诗经时代语音主要是辅音韵,辅音韵的显著特点是不可持续,一发即收,相当于方里的入声字,入有一个字义是没,入声就是没声,古代声韵音意思相同,没声就是没韵或零韵母,例如知吃诗日这些字都可视为无韵母。

辅音为什么不可持续?这是因为辅音只是一种口形舌位,叫oral gesture,它只是一种触发手段,用来触发元音,就像开水龙头放水,有的一下就打开了,比如冲洗用的角阀。有的则缓开缓放或细水长流,例如需要拧很多圈才能完全放开的水龙头。

八度音可以用乐器演奏而且人耳可以分辨,说明早期人类凭音乐即可交流而贾湖人可以不说话而凭骨笛交流。也就是说,他们可以用音乐作为语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