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家长问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一个问题,学习哲学有什么用?杜威先生用一句很简单的答案回复:无用之用为大用。这答案,其实对于阅读历史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生而为人,其实底层需求都是一样的,即温饱,温饱之后追求财富、地位、权力,这些可以作为世俗意义的成功,的确可以让人在社会上过的更好。但是扪心自问,我们每个人都有那么幸运获得这些吗?既然我们无法都能获得以上这些,我们如何在这世界安生立命,寻求自洽?
人生在世,需要寻找到一套自己的生活哲学,或者是生活智慧,让我们能够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去面对生活的残酷,去迎接生活的美好。而阅读历史,恰恰就是一种拾取生活智慧的方法。
我从小喜欢历史,但是历史第一次在我脑海里鲜活起来,就是看到《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这本书不仅只是谈历史,其实更多的是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去讲人性,因此这本书会更有灵魂。书中曾谈到作者自己对成功的理解,大概意思是:这世界只有一种成功方式,那就是按自己的方式 去度过一生。这句话,我记得是在摇摇晃晃、人潮汹涌的上海早高峰地铁车厢里读到,当时像电击一样击中了我,虽然可能我们无法完全按照这句话去做。但是惊醒了我,成功从来不是攀比财富或权力或地位,而是很多个分叉小路去做你喜欢的事,不必跟随别人的目光。而书中的面孔,每一位都用自己理解的人生意义,去演绎自己的人生,历史书上我们能看到只是薄薄的几页纸,甚至是一页纸,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一生的浓缩。
比如大明最冤名臣于谦,和他的相遇,不是在书中读到他的事迹,是一次在西湖边的闲逛,走进了他的墓园。于谦是杭州人,被誉为“西湖三杰”之一。他是一个为大明续命两百多年,却又在全天下人都知道他冤枉的情况下被处死。如果说于谦的人生有关键时刻,那一个必定是北京保卫战,土木堡之变,明军主力二十万大军被灭,皇帝明英宗朱祁镇被捕成为人质,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当消息传到北京时,整个朝堂都乱了,弥漫着颓废恐惧的阴影,随之而来的南迁之声不绝于耳,效仿宋朝靖康之耻迁都南移。满朝皆乱,唯一人独醒!当朝廷百官讨论着南迁时,一个异样的声音发出了:言南迁者,皆杀!
这个异样的声音就是于谦!
所有人都在恐惧,精锐的二十万大军加上三大军机营,加上皇上御驾亲征都没能打败瓦剌,皇上还被抓着了,剩下的这些老弱病残如何能抵御得了刚刚打完胜仗如日中天的瓦剌大军呢!失败跟恐惧笼罩着这个国家,除了南迁避其锋芒,还有什么好的选择吗?
但是于谦,就是那个在整个国家陷入绝望中,给人带来一丝胜利曙光的人。而且他还能把这个曙光,慢慢变成现实。他从全国调集军队,整顿军纪,下达军战连坐法,最重要的是,在踏入战场的那一刻,他自己整装铠甲,骑上战马,关上德胜门,抱着为国战死的心态,立于将士之前。那一刻起,全北京城的人都知道,这位京城的最高守护者,兵部尚书大人,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出战的,他根本就没有打算活着回去。受命于危难之间,挽大厦之将倾,为大明王朝续上两百年,于谦做到了。
但他做不到的是,消灭那些人性中的嫉妒和疑心。夺门之变后,明英宗从弟弟代宗手里夺回了皇位。于是乎,当年拥立代宗上位,还被代宗重用的于谦,注定要以悲剧收场。历史上,雪中送炭的人少,落井下石的人就不一定少,尤其是在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中,英宗重新上位后,那些看于谦不顺眼的官员,就开始诬陷他谋反,而英宗也需要为自己的复位找回正统性,在权力和良知面前,他选择了权力。
历史读多了,人会变得宽容,因为历史呈现出的人性善恶,上限之高下限之底,都远超我们想象。我们可以看到那些鞠躬尽瘁,为国赴死的忠臣烈士,转身一看,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些满嘴仁义道德,却干卖主求荣的权臣小人。
历史读多了,人也会内心增添勇气和希望,因为有陪伴,感觉不孤单,回望历史上那么多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那么多仰望星空且脚踏实地的人,有那么多执着不忘初心的人,你会变得内心强大很多。
这就是读历史对我们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