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轴指的是什么?
观察地球仪你会发现, 地球仪上有一根小棒纵穿地球,从南极和北极伸出。实际上,这根棒代表的是地轴。地轴是穿过地心、连接南北两极的轴。它总是倾斜的,与黄道平面成一个夹角, 这个夹角为66°34′。但地轴实际上并不存在,它只是人们为了方便描述地球自转而假设存在的。
为什么地球会绕轴自转?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地轴为轴转动着,这种运动被称为自转。自转是由于地球在诞生时就具有的旋转能量转化成的动能。另外,由于阻止地球转动的力与地球的旋转能量相比起来太小了,因此过了46亿年,地球仍在不停地自转着。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是一年, 而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为23小时5 6 分4 秒, 也就是一天。
为什么地球的自转速度不均?
地球自转的速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地球自转的速度一般随季节而变化,年与年之间的自转速度也有差异。引起地球自转速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海水水位的变化,而海水水位又与冰川融水量有关。冰川融水多,海平面上升,地球质量分布半径增大,转动的惯量也就增加,从而导致自转速度减慢。反之,自转速度也就会加快。
东南西北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上的方向是由地球的自转决定的。人们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来确定东、西方向: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东,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西。地球绕着地轴自转,地轴的两端叫两极。如果在地轴一端的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发现地球上逆时针旋转的一端就是北极,发现顺时针旋转的一端则是南极。南极是最南的极点,而北极是最北的极点,地球上一切向着北极的方向叫北方。有趣的是,如果你位于北极点上, 那你的四面都是南方; 与之相反,四面就都是北方了。
纬线和经线指什么?
在地球仪上,沿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相互平行,指示着东西方向。纬线圈的半径大小不等,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小,到南、北两极缩小为点。纬度相应递增,赤道以北的纬线称为北纬,赤道以南的纬线称为南纬,南北纬各有90°。经线则是连接南北两极的、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因为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同,为了区别,人们给它标注了度数,这就是“经度”。国际上规定,将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经线,由0 °经线往东叫东经, 往西叫西经,东西经各分180°。
什么是赤道?
转动地球仪会发现,位于0°纬线处的那条线特别明显, 就像是地球的腰带, 这条线就是赤道。赤道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长 40 075.7千米。如果把地球看成一个绝对球体的话,那么赤道距南北两极的距离便是相等的,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赤道的北边是北半球,南边是南半球。赤道附近常年受到太阳光的直射,长夏无冬,是地球上最热的地方之一。
什么是南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是指南纬2 3°2 6′的纬线, 同样, 北回归线则是指北纬23°26′的纬线。这两条纬线之所以十分特殊,与太阳光的照射密切相关。由于地球是侧着身体绕太阳旋转的, 因而每年冬至那天, 太阳的直射点会南移到南回归线,此时南半球能最大程度地受到太阳辐射,迎来盛夏。此后,太阳直射点开始逐渐北移,并在夏至到达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开始进入盛夏,循环往复。南北回归线是太阳光的直射点能移动到南半球或北半球的最远界限。
什么是日界线?
日界线也叫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位于180°经线处。它的设置是为了避免一个国家存在两种日期。但日界线并不完全与180°经线重合,它是一条折线,由北极沿180°经线折向白令海峡, 绕过阿留申群岛西边、斐济、汤加等群岛之间, 由新西兰东边再沿1 8 0°经线直到南极的一条线。在越过日界线时,日期要人为地随之变更。由东向西越过日界线, 日期就增加一天, 由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就减少一天。
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的?
地球是由许多物质组成的实体,它的内部是有层次的,这些层次被称为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可分成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各部分的物质结构不同。地壳是一种固态土层和岩石,称为岩石圈层,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物资源。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呈半熔融岩浆状,下地幔呈固体状态。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呈液态,再往里便是呈固态的内核,地核可能是高压状态下的铁、镍成分的物质。
地核是什么样的?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地核还是地球中温度最高的部分,最高可达5 500℃左右,甚至与太阳表面的温度差不多。因此,地球上的热量除了来自太阳,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高温的地核。在这种高温、高压和高密度的情况下,我们平常所说的“固态”或“液态”概念已经不适用了,因为地核内的物质既具有钢铁那样的“刚性”,又具有像白蜡、沥青那样的“可塑性”。这种物质不仅比钢铁坚硬十几倍,而且还能慢慢变形而不会断裂。
什么是莫霍面?
1910年,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千米深处时,会发生折射的现象。根据这一现象,他认为在地壳与地壳下面不同物质之间存在一个分界面。后来,这个分界面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莫霍面。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层,在大陆地区深约20~70千米,在大洋底部深约7~8千米。一般认为, 在莫霍面以上的物质的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 而莫霍面以下物质的化学组成与橄榄岩相近。
什么是“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理论认为,远古时地球上只有一块陆地,包围这块大陆的是一片大洋。大约2亿年前,大陆开始分裂,之后随地球自转与天体引力开始漂移。在距今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了今天的位置,形成了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我们观察地图可以发现,大西洋东岸和西岸的地形犹如被分开的拼图般吻合,这就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最直接证据。“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指什么?
我们经常说地球分为七大洲和四大洋。你知道它们究竟是指哪些大洲和大洋吗?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七大洲的陆地总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总面积的29%。而四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是太平洋,其他依次是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海洋的面积十分广阔,四大洋的面积共约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
什么是板块构造?
地球的外壳并不是完整的一大块,而是由一块块的板块组成的。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在众多的板块中,有的板块完全由海洋组成,有的板块是由海洋和大陆共同组成的。板块之间会发生相对运动。两个板块互相挤压,就会在相交边缘产生高山。而如果两个板块间互相离散,就会形成海峡和海沟等。因此板块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地球的演变,两个老的板块可能会拼合成一块,一个板块也可能分裂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新的板块。
为什么会发生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是地壳内的岩浆冲出地面的一种现象。地球内部温度很高,岩石以液体的形式存在, 称为岩浆。平时, 地下的压力很大, 岩浆被地壳紧紧包住, 冲出地面并不容易, 只能在地下流动。但在地壳结合比较脆弱的地方, 地下的压力比周围小一些, 这些地方的岩浆中的气体和水就有可能分离,加强岩浆的活动力, 推动岩浆冲出地面。岩浆冲出地面时,岩浆中的气体和水蒸气迅速分离出来, 体积急剧膨胀, 火山喷发就这样形成了。火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火山的结构十分特殊。它是由火山通道、火山顶、火山口、火山锥、火山喉管和岩浆池几部分组成的。火山通道是火山中心的岩浆涌到地表所经过的通道,连接着岩浆池与火山口。火山顶由蒸气、火山灰和气体的混合物组成,是火山喷发遗留的标志。火山口就是火山顶上像漏斗一样的开口。而火山锥则是火山喷出物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成的圆锥体。火山喉管是火山喷发的“烟囱”。岩浆池则是岩浆在地下聚集的地方。
火山分为哪些类型?
火山的外貌不尽相同, 有的比较尖,有的比较扁,这是由火山活动所喷发的岩浆、气体与碎屑物的不同造成的。依据堆积于火山四周物质的性质及喷发的形式, 火山形状可分为锥状火山、盾状火山和复合型火山三种。锥状火山是最常见的一种, 山体高耸, 可高达600多米;盾状火山具有宽阔的顶面,形似盾牌;复合型火山为多次喷发而成, 这类火山往往很高, 但因其太陡,容易垮塌。
为什么火山会喷冰?
火山喷发时,往往会喷出冲天而起的火山灰、火山砾,随即炽热的岩浆涌流而出。然而,在冰天雪地的北极地区,火山爆发时喷出的是大量的冰块。因为在北极地区,覆盖于火山顶上的是很厚的冰层,冰层下的火山一旦苏醒,就会以强大的力量掀开冰盖, 将大量冰块喷发出来,形成奇特的喷冰现象。位于冰岛北部的格里姆斯维特火山,就有过一次十分壮观的喷冰。据记载,冰岛的火山在古代也曾喷射过冰块,这是高纬度地区冰层覆盖下的火山喷发时所特有的景观。
只有陆地上才有火山吗?
火山是地球上比较常见的地貌,我们通常见到的火山都在陆地上,但并不只是陆地上有火山,大海里也有火山。火山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地壳下有活动的岩浆,岩浆喷涌而出形成火山喷发。而海底下面也有大量的岩浆,并且与陆地比起来,海底的地壳要薄一些,岩浆更容易喷出来形成火山。海底的火山喷发还会形成火山岛,比如位于太平洋的夏威夷火山群岛、中国的钓鱼岛等都是由于火山喷发而形成的。
为什么日本与夏威夷火山遍布?
日本和夏威夷都位于太平洋上。太平洋板块的地壳很薄,很多地方还不到1 0 千米, 这样涌动的地下岩浆很容易冲出地表,因而太平洋地区就成了火山集中的地带,地理上将其称之为“沿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其中,日本恰好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大陆板块的交界处,地壳十分脆弱,因而成为世界上火山活动最频繁、最激烈的地区之一。而夏威夷群岛则位于太平洋的中心,是一个海底地壳极不稳定的地区,所以这里也形成了众多的火山。为什么说火山也能造福人类?
火山喷发虽然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但从某些角度看,它对人类也有不少好处。首先,火山喷发时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能够保持地表温度,防止地球变成冰川,给生物的生存创造必要的条件。其次,火山喷发的力量与其他力量结合,可促使山的形成。要是没有山,经过雨水不断地冲刷,陆地上的生物生存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如碳、硫等将被冲刷干净。再次,火山爆发时把地下蕴藏的矿产带到了地表,形成矿床,为开采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