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下午1点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医生邓欣带着电脑来到医院15号楼2楼门诊8诊室,当天他来这里的角色不是出诊医生,而是一个“就诊者”。邓欣来看的是中山医院新开设的上海首个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咨询门诊。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设上海首个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咨询门诊。上海中山医院 供图
2月21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中山医院获悉,2月17日下午,在该院新开设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咨询门诊,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专员为8名申请人的14个项目提供了咨询服务。
“以往电话咨询很多细节记不住,管理专员对我的项目具体内容也不清楚,只能泛泛介绍一些规定和要求,后续邮件联系又没有实时性。现在针对我的项目,管理专员当面分析哪些环节需要申报,需要准备什么材料,非常清楚。节约了我们很多时间。希望以后还可以增加门诊的时间。”邓欣说。
研究表明,不同的人群,往往在某种疾病发生率、严重程度,药物治疗效果上有显著差异,对疫苗的应答也会不同。比如同样是吸烟,有些人得肺癌,有些人得慢性支气管炎,有些人容易过敏,有些人打了乙肝疫苗却不能产生抗体。
这些差异,科学家认为主要是遗传背景不同造成的,每个人身上携带的遗传密码,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医学研究“资源”。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拥有非常丰富的遗传背景不同的人群,也意味着中国有丰富的“人类遗传资源”。1998年,中国出台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并设置了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国际合作项目审批制度,相关项目要先获得科技部批准后方可开展。
2019年,国务院颁布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对人类遗传资源的采集、保藏、国际合作研究、临床试验、人类遗传资源信息的对外提供和公开以及人类遗传资源材料的出境等人类遗传资源利用全链条,做了全面详细的规定,设置了相应的6个行政许可事项。
中山医院称,该院始终高度重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工作,2001年即开始申报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国际合作项目,2014年安排专人借调到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工作,并在《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出台后立即成立了医院党政一把手共同领衔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在科研处设立了管理办公室和管理专员。
近几年,中山医院科研活动迅速增长,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超千项,年科研经费超3亿元,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活动愈加国际化、频繁化和多元化,而医学的研究往往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采集、国际合作科学研究、人类遗传资源信息对外提供或公开等多个管理环节。
近期,中山医院开通了“中山医院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微信公众号,随时接受申请咨询。为更好地服务临床,满足申请人的个性化需求,中山医院特别申请开设了每周一次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咨询门诊。中山医院表示,这两项举措,都是上海医疗机构的首次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