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家盘点河北24项主要考古成果:闪耀“文明现场”的璀璨星光
2022年度河北省田野考古汇报会上,国内考古专家盘点河北24项主要考古成果
闪耀“文明现场”的璀璨星光
尚义四台遗址发掘区局部。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沟壑深沉的泥河湾,蕴藏着“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的神秘;文化内涵丰富的赵窑遗址,让人倾听到了殷商的先声……2022年,河北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追寻人类历史本源、古城遗址考古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日前,2022年度河北省田野考古汇报会在石家庄举办,国内考古专家对去年河北24项主要考古成果进行梳理和盘点。
探寻河北大地上的人类文明之源
上溯“石器时代”,探寻人类文明之源,2022年河北省考古学者不断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
旧石器时代,人类史前史的第一篇章,终止于距今一万年前后。石制品生产是衡量当时人类能力和智慧的试金石,也是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的体现。2022年,阳原县泥河湾新庙庄遗址发掘2号地点,出土编号石制品、动物化石8227件,其中石制品类型主要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石钻等。该项目负责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法岗介绍,该遗址发现的超过4万年的石叶技术石制品是目前华北地区发现最早的石叶技术制品,对探索华北地区石叶技术起源、现代人的起源等具有重要价值。
蔚县盆地,地处广义泥河湾盆地南部偏东位置,暖泉饮涧沟旧石器遗址就位于这里。古人类在适应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抗争中,在更为广袤的地区积蓄智慧、创造文化。
202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裴树文带领团队,在以往工作基础上,继续对暖泉饮涧沟旧石器遗址进行系统发掘,出土石制品484件,骨骼910件,牙齿化石50件,进一步丰富了早期人类活动遗存的范围,为研究中更新世期间人类石器技术发展、动物资源利用及探索人类行为适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际考古学界,有一个令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就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问题。2022年,尚义四台遗址的发掘成果,就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尚义四台遗址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揭露房址20余座,出土陶、石、骨、贝类遗物300余件。这次考古所见的成组房址,实证了北方地区早期定居村落的出现,展现出人类生存方式从旧石器时代的流动性栖居到新石器时代早期逐渐定居的发展转变。”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赵战护说。
2022年,新石器考古调查发掘,同样取得重要收获。崇礼邓槽沟梁遗址的考古发掘,基本揭示了龙山晚期石城东南瓮城区域城门系统的发展演变过程;康保兴隆遗址的发掘,了解了其北部和东部边缘位置,同时收获了大量动物骨骼、石器、骨器和陶器……
触摸商代先民的历史足迹
回望商文明,从始祖契定居“蕃”,祖乙迁邢,到纣王肇建沙丘苑台,公元前约1046年商王朝覆灭,前后近一千年的发展史中,河北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藁城台西遗址、磁县下七垣遗址、曹演庄遗址、定州北庄商墓中出土的不计其数的遗物,让我们真实、客观地看到燕赵大地上商代先民的历史足迹。
近年来,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在燕赵大地同样发现大量商代文化遗存,不断丰富商文化研究内涵。2022年,石家庄市灵寿西木佛墓地正式发掘,发掘的墓葬中,20余座最终确定为晚商至西周时期墓葬。
“遗址墓地排列有序,高等级墓葬相对集中,其中的‘甲’字形大墓是河北省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同时期商代墓葬。”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李鹏为介绍。专家认为,“甲”字形墓葬,往往意味着墓主身份较高,一般为和王室关系密切的高级贵族,而由墓地和遗址共同组成的这一聚落,是晚商时期商王朝在河北地区的一处重要据点。该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探讨太行山东麓晚商至西周时期文化演进轨迹提供了丰富材料。
骨雕凤鸟纹笄、房址、灰坑、石砌水道……武安市赵窑遗址的发掘工作,同样向世人展示了商代先民的智慧。“赵窑遗址内涵丰富,商代聚落初露端倪,已经体现了较高的等级和价值,主体时代为洹北商城时期。”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魏曙光介绍,该遗址多次出现“矢”族族徽标记,说明赵窑遗址可能是“矢国(族)”的核心区域。
汇报会上,专家学者纷纷表示,河北的商代遗址分布面广、起源早,在商代文化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考古事业发展,那些被发掘出来的古代遗址、文物遗迹将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不断深化人们对商文明的认识,呈现中华文明的绚烂底色。
解读古城遗址背后的故事
近年来,河北省考古工作者深入一座座古城遗址,解读城址和古建背后的故事。
为助力雄安新区建设,2022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对雄县古州城3号遗址及周边进行了勘探与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揭露出残存的夯土基台、包砖、散水、踏步等,出土遗物主要有砖、瓦、瓦当、陶瓷器、铜钱等。“出土遗物中有大量青掍筒瓦、瓦当等高等级建筑构件,还出土有石碑刻与多件佛教遗物残件,推测3号遗址可能为唐代莫(鄚)州官寺——开元寺南山门遗址。”该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何岁利介绍称,古州城遗址考古为古州城“内城”南墙的变革、“外城”城墙的营建年代提供了有力参照,唐代官寺——开元寺遗址的发现,是古州城考古研究新的突破口,为古州城及唐代州城官寺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以南阳遗址、晾马台遗址为核心的“南阳遗址群”考古,也在不断探索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南阳遗址考古队领队、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雷建红介绍,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基本可以确定南阳遗址由两座城址构成,城址上限为战国晚期,其主体文化遗存是东周至汉代的燕文化因素,为探索东周时期燕国南部城邑“易”提供重要线索。
巍巍太行,浩浩漳水。今年,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从孜孜不倦面朝黄土的考古,到面向大众传播文明的考古遗址公园,邺城遗址开启了崭新的篇章。“2022年,我们对邺城遗址开展了两项考古工作,宫城区北部的发掘,确认了宫城东北角由两道宫墙组成,核桃园北齐佛寺的发掘则为探索佛寺布局提供了全新的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沈丽华介绍称,此次考古工作为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展示与利用提供了重要考古基础。
此外,邢台柏人城遗址、大名府故城遗址、元中都遗址等古城遗址考古相继取得新突破,彰显了河北考古的新气象。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表示,2023年,河北考古将围绕“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深入实施“考古中国”等重大课题项目,推进重要遗址考古工作,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河北力量。(河北日报记者史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