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最新一期,许知远采访历史学家葛兆光。一场持续一年半、跨越三个年头的拍摄。估计不少读者朋友都看过了,我们还是忍不住再次推荐,在看的过程中,随手做了笔记,想分享部分摘录给大家。节目中有很多印象深刻的画面:葛老师年轻时下乡,是睡在谷仓的知青,时隔多年,再遇见当年生产队的杨会计,不免伤感;他回顾那些年的经历,不觉得苦难都是正面的;认为看历史时存在误读、过分解释、后见之明的问题;他这一代人看了太多中国的东西,习惯用中国的逻辑、立场看待历史,应该跳出中国的框架,从周边看中国…..节目中,也有些小细节让人会心一笑,比如葛老师说特别想知道什么是元宇宙,“你(许知远)能不能给我一个通俗的说法”;许知远刚好穿一双(鞋)“踢死狗”(字幕原文),噗……歪楼了。理想国曾出版葛老师的两本作品:一本是《且借纸遁》,一百五十余种“闲书”,折射出思想史家的视野和境界;另一本《余音》,百年知识人的身影录,记录一个时代的学风与人格。这期采访,葛老师也提到他和梁文道联合策划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这档节目是看理想的“镇山之宝”,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点击《葛兆光:从故事开始,解答你对世界的好奇》了解。理想国正在做《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希望早日成书,与大家见面。

到后台去看它卸妆|十三邀×葛兆光

01历史学家是诊断病原的医生,不是动手术、开处方的医生。

02亲历历史的人,不一定比在远处看历史感受更强。

03学历史的人,是转后台去,看你卸妆了以后是什么样。

04有些人曾经在苦水里面泡过,但是他会反过来想,你们都应该受一受那样的苦难。

05过去太多强调中国和日本同文同种、一衣带水,更应该强调的是,中国和日本有什么样的结构性差异,而且导致了后来的路径不同。

06我们的历史知识是不是带来了太多成见。

07有一句话说得很苛刻:跟大学生讲历史,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就是跟大学生脑袋里面的历史搏斗。

08很多原本简单的道理,没有那么玄乎,后来人总把它们越讲越深刻,加上了很多自己的体会,甚至完全离题,和现实离了八丈远。

09写思想史时,心中有一个搏斗的目标——那些具有笼罩性的思维定式和陈词滥调。

10思想史跟知识史的差异,知识是在不断地积累上升,可是思想史有时候是不断地重复,一再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11史学传统和现代史学的不相融之处:第一,中原王朝当作叙述的主线,其它的都是附庸,这是一个缺点;第二,它是围绕着政治,就是王朝的更替、君臣的事迹,这个也是不合乎现代史学;第三,基本上是以精英人物为主,不涉及到社会底层。

12中国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自己想象自己。能不能用周边不同的角度看待中国。

13跳出中国的框架,学会用对方的眼睛,反过来看中国。就中国谈中国谈不了,很多事情跟周边有一种所谓的蝴蝶效应。

14以前是喜欢熟悉的东西的叠加,哪怕是没有质的变化,加上去加上去。这样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全球的眼光,和大家都能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历史认识的方式。

15我们走歪路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在正路上。

16什么是爱国主义。一种是走向孤立的爱国主义,一种是对国家负责任的爱国主义,单纯抽离去谈爱国主义,它就会变成非常狭隘的民族主义。

17我们不否认中国有特殊性,但是你要不要共享一些普遍价值。现在的国际秩序,你是融入,还是另起炉灶。你认为你的特殊性,是地方性文化,还是普世性文明。

阅读推荐

《且借纸遁》:葛兆光在1994年到2011年间泛览“杂书”所作的笔记和摘钞,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他对思想史问题的持续关注,以及敏锐地从其他学术领域发现问题线索的能力。作者自谦要借此到专业之外透一口气,实际上却在不经意间打开了一扇窗,让读者得以窥见他的读书生活。

《余音》:收录葛兆光纪念晚清民国以来16位已故学人的随笔。这些人中,有的融入历史的大动脉中,有的成了被遗忘的暗流。作者回顾他们的经历,探寻他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变”与“不变”,捕捉思想史与学术史、时代与个人间那微妙的角力与交融。

?阅读原文,葛兆光《余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