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文明的标准首先是由西方学术界提出的,著名的考古学者柴尔德提出了10项标准,后来被曼塞尔加以补充,形成了人类早期文明的12项标准:
大型城市中心通过农业的剩余生产力支持的手工工匠、商人、官吏和祭司直接生产者将生产剩余贡献给神祇或祭司酋长纪念性建筑摆脱体力劳动的统治阶级记录信息的系统(文字)较为精确的实践性科学的发展纪念性艺术作为奢侈品和作为工业物质的原材料的稳定进口农民、手工工匠和统治者共同构成一个社会社会的稳定性通过神庙和墓葬仪式的完善予以表达国家组织居于主导地位,并且恒定不变2.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大家认识到,柴尔德-曼塞尔标准主要是基于西方考古学者对于西方和埃及材料的掌握后总结出来的,并不适用于东方。引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院长赵辉的话说
我们认为给文明建立标准,是一个比较老的研究方法。而我们需要探讨的是,这个考古学文化背后的社会是否形成了国家的形态?我们并不急于提出文明——国家形成的标准。这些标准应该是在研究史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普遍意义的特征。而不是颠倒过来,拿着一个产生于国外材料中的标准清单去比照。3.3.目前,较为形成学术共识的是,文明的标准在于是否形成了早期国家,但是早期国家在考古学上的表现,目前还众说纷纭。
支持二里头文明说的,强调二里头文化形成了以二里头遗址为中心的,大概有三级聚落结构的广幅王权国家,同时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宫殿遗址(国家权力存在)、青铜礼器(可以控制青铜原料产地、形成了意识形态)、青铜兵器(暴力的使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支持良渚文明说的,强调良渚文化古城、水坝这些大型公共工程遗存(对社会的组织相对成熟),以及玉器和神徽的发达(形成了宗教为表现形式的意识形态);还有支持石峁遗址文明说的,强调的是三重石构城址及墓葬(生产力水平高),以及存在宫殿遗址(国家权力存在)等等。
4.还有少数学者认为,因为没有发现文字等局限性,以及物质不能承载社会所有信息等原因,考古材料未必能够说明古人何时进入了文明,这一派的观点,也非常值得重视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