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2月21日电 题:全国政协委员余国东:为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
新华社记者周闻韬
刚参加完集中学习,又赶往北京开会,全国政协委员余国东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20日上午一回到办公室,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梳理今年拟提交的委员提案。“想提的很多,但必须保证内容高质量,我准备再好好打磨下。”余国东说。
余国东也是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如何协调本职工作与委员履职的关系?“我会将委员履职和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调研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先记录下来,针对其中需要国家层面重视的问题,适当时候再调研、充实完善,最终形成委员提案。”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助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与余国东的本职工作息息相关,也是他参政议政关注的重点。
2018年,余国东在调研中注意到土壤管理中一些重金属物污染的标准需要及时修订。“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但当时国家的相关制度规范还不够完善。”于是,履职的第一年,他提出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加快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提案,得到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重视和采纳。不久,生态环境部发布《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等标准。同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步入新阶段。
“感受到国家对委员提案如此重视,我深受鼓舞,更加珍惜这份沉甸甸的使命。”余国东说。
随着履职的不断深入,余国东继续关注涉及土壤污染的深层次问题。如土壤污染状况不够详细,绿色可持续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运用率较低,有的污染地块上存续过多家企业,责任主体认定难、追责难等。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他在去年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的提案》,推动国家持续开展典型行业企业及周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等行动。这份提案也获评全国政协2022年度好提案。
担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的5年,余国东累计提交提案46件。其中关于健全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稳定三峡后扶资金使用方向、在中央层面推进跨省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等多项提案得到有关国家部委高度重视和及时回复,部分建议已经采纳并实施。
图为余国东在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召开会议。新华社记者 李爱斌 摄
“委员履职要认真学习国家的战略部署和工作重点,吃透精神,要全身沾满泥土的味道,深入基层调研,才能了解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发现山川河流哪里出了问题,找到绿色发展的最好路径,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建言献策。”余国东这样总结自己的履职心得。
连任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后,余国东今年履职主要关注“无废城市”建设、完善环境保护税、生物多样性保护、内河船舶大气污染监管、“双碳”等方面。“生态问题不仅仅是生态污染问题,还包括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问题。我将不断加强学习和思考,继续为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他说。
【记者手记】
十四届全国政协新设置了“环境资源界”这一界别,余国东也是其中一员。他认为,环境资源界别的设置将使履职力量更加集中、更加有力。同时,新界别当有新作为。
与来自全国各地环境资源领域的专家学习交流中,他开始关注更多新课题,如针对自然保护地,如何协调处理好自然保护地内的人口发展、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构建生态涵养的农业农村,通过发挥郊区生态价值来促进产业振兴等。
为守护好绿水青山建言献策,开展民主协商来推动问题解决……对余国东这位“老”委员来说,新课题也意味着履职尽责的新征程、新起点。“期待在全国政协‘环境资源界’这个大家庭里,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更多新力量。”余国东说。
【责任编辑:王佳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