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

历史到底有什么用?

历史到底有什么用?

学历史有什么用



对于每一位学子来说,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会接触到历史这一科,学习历史没有别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背,将知识点背熟,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不过,很多学子表示不解,学历史有什么用?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学好历史,提高历史成绩,助中考高考一臂之力

历史虽然不是主科,但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考的时候要考历史,高考如果选择了历史科目,也需要考历史,而且占分还不低。因此,学好历史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提高自己的历史成绩,助中考高考一臂之力。

博古通今,汲取古人的经验和教训

抛开考试,平时多学一下历史,可以让自己博古通今,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同时也可以汲取古人的经验和教训,丰富自我,俗话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学习历史,拓宽自己的眼界,让自己的社交更上一层楼

不得不说,学习好历史真的可以拓宽自己的眼界,掌握历史文化的精髓,这其实对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尤其是在社交中,通过自己对历史的了解,完全可以通过历史来彰显自己的博学多识,让自己的社交更上一层楼。

结语:总之,学好历史的好处是很多的,千万不要为了应付考试而学历史,抱着这样的心态是学不好历史的。学习历史,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博古通今,还能陶冶自己的情操,对自己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学历史有什么用?这是我听过最好的回答

晚安静读

2021-02-24 11:31新媒体编辑,文化领域爱好者

关注

一次,某歌手听了《满江红》,非常激动,问这歌词谁写的,助理说岳飞。这时歌手竟说,你去要一下岳飞的电话……

这个事儿,后来常被网友津津乐道。至于当时这位歌手是一时没回过神来,还是本身确实就没听说过岳飞,我们不得而知。

网上有人提问: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记住这些有用吗?一个高赞回答是,懂历史的人,可能会少犯一些低级错误。

当然,这里的低级错误并非是指类似于“不知道某位历史名人是谁”这样表层的问题,而是可以由表及里延申到认知和价值观层面:

1、俗话说,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历史里有有尔虞我诈、也有智慧光芒,它是岁月筑起的一座经验和智慧的高塔,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对历史越了解,内心的是非观可能就越明晰,对人和事的判断可能相对也会更准确;

2、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浩浩荡荡,漫游历史长河,我们必定有所汲取,有所警醒,有所启发。对这些过往的人和事有了一个基本认知,我们对于是非的评判可能就不会那么武断,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可能也就不会轻易妄言……

3、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去回顾历史,虽然时代变了,有些标准无法再直接套用,甚至已经完全不适用了。但是,理不辩不明,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在与过去的对比和碰撞中不断汲取经验和获得进步的。透过历史的回眸,让我们多一些以史为鉴,就有可能少走一些弯路。

今天,很多家长愿意引导孩子去多读历史,其实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因为即便从近处看,读史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熟知历史的孩子,脑袋里会更“有货”,这样一个是有利于思维和眼界的培养,二是,无论是写作文还是口头表达,都会因为善于引经据典而增色。

历史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细节构建而成的。这套《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用严谨而又生动的漫画科普方式,将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进程进行了全景式生动呈现;

这些漫画里,有考点、有笑点、更有知识点。

《新民周刊》曾评论说:《半小时漫画》系列让“硬知识”变软了,这样更易于被吸收。

这套半小时漫画系列图书全套一共20册,喜欢的家长可以结合孩子的兴趣和特点选择其中一本或几本,亦或是全套阅读。点下面横条,半小时漫画系列正版推荐!

学历史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与国家民族有利,是中华文化的根

历史不能遗忘,中国历史、文化为何能屡经沧桑而不断?就是自古以来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历史,并通过历史来教育当代人民、后世子孙。统治者自身也效法历史或者通过历史警醒自身。历史是不仅仅是王朝更替、家国兴亡,更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积淀。它包罗万象: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演变发展共同构筑了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

历史可以增加国家、民族的凝聚力。一个国家、民族的形成不是疆域决定的而是漫长的文化认同、精神凝聚。历史影响着一个民族、国家的现在、未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政治、教育,就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潜移默化的形成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不然为什么韩国、印度、日本等诸多国家都不惜串改历史教材,罔顾历史真相呢?。学历史不仅是个人的事,更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责任。水无源不流,树无根不长,不学历史不知过往,一个民族、国家怎么会长久呢。

历史告诉我们来的地方,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历史也是如此。历史的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都遵循着这种规律。我们的认知不可能超越这个时代,虽然当我们回顾历史发现历史的现象、观点与今日相同甚至超越了我们的时代。但它在历史中出现总是有自己规律,有其合理的地方。我们常把历史比作河流,顺着河流逆流而上我们可以找到我们来的地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还有民族文化认同、精神沉淀的源头。顺着这条河流顺流而下,我们就可以找到我们前进的方向,不仅是政治、经济、军事的强盛更有民族文化、精神的复兴。

个人也是如此,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文化深深的扎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流淌在血液中。这种民族文化、精神的认同超越地域、时代,却在历史演变中更加深刻。一个人有他的性格,这种性格是在环境、遗传、家庭、教育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一个民族也是有性格的,这种性格是在历史演变中积淀而成的,并深刻影响个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学历史可以增加个人的见识,提升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学习历史可以了解前人的经验,指导自己如何做事。纵向看学历史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事件、人物的来龙去脉,横向看可以了解各个时期各个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历史真正的魅力不在于它扑朔迷离的面纱,也不在于它波澜壮阔、波谲云诡的故事,而在于它对后世的指导意义。

历史究竟有什么用?学历史该看什么书?

学历史究竟有什么用?有人认为历史都是过去式,闲来无事当故事看看,满足一下好奇心就可以,并没什么真实价值。可如果历史真那么无关紧要,为什么从古至今,历史都被视为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绝大部分名人都热衷于学习历史、谈论历史呢?

丘吉尔曾说过:“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这句话对历史做了非常好的诠释。历史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每一段历史事件不仅向我们讲述了当年的社会背景、风土人情,也能让我们了解大到国家,小到家族、个人的兴衰成败。历史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许多类似的情况却往往还会在大家身边不断重现。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能在历史事件中找到答案。

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后不久就遇到了一次罕见的天灾,唐王朝几个粮食主产区都遭到重创,大面积饥荒席卷而来。民间纷纷流传着李世民弑兄逼父,夺取皇位,所以才遭此天谴的言论。在危机面前,李世民没有退缩,反而看到了机遇。因为当时唐朝的主要对手突厥地处更北方,受灾害影响自然也就更大。李世民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于是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发兵攻打突厥,一举将其攻灭,从而奠定了唐朝的霸主地位。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遇到危机和挑战,但多数人在危机面前只会惊慌失措,只有极少数人能把握到其中的机会。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解读,我们才能知道历史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跟我们讲故事,而是为了让我们明白前人的经验和教训。

唐朝宰相李林甫是个著名的大奸臣,被后人称为“口蜜腹剑”。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林甫在长达十七年的宰相职业生涯中,很好解决了唐王朝本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将唐朝国力推向鼎盛。反倒是姚崇、宋璟、张九龄等贤相对陷入泥潭的财政问题却一筹莫展。所以无论是评价历史人物还是评价我们身边的人物,仅仅以好人和坏人来做判断显然过于肤浅,因为干好事的坏人和干坏事的好人都比比皆是,更何况在不同时期,好坏的标准还未必都一致。

那么我们该如何学习历史呢?网上那些“慈禧与李莲英的二三事”、“吕布能不能吊打张飞和关羽”之类的文章、短视频显然是毫无意义的,事实上这些文章、短视频多半是瞎编加脑补,除了人物名字外,其他都与历史没半毛钱关系。真要深入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的话,阅读和思考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对于想学历史的人来说,该如何选择历史书籍是个难题。毕竟现在的书籍汗牛充栋,想要一网打尽是不可能做到的。那么什么样的史书值得细细品读又能让人获得提高呢?以笔者的个人感受来说,《资治通鉴》当推第一。

《资治通鉴》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完成。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曾国藩评价:“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只有真正读过《资治通鉴》的人才会明白,这部编成于900多年前的历史书原来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职场、经商竟然会有那么大的启发。与其在家打游戏、追电视剧,不如像看故事书一样去品读《资治通鉴》。超越身边的人还是被身边的人超越,也许就取决于大家对待业余时间的态度。

百度知道

历史的作用是什么?

1、给我们存世立世带来借鉴,明确历史其实能看明白许多事情

通过历史人物,可以明确许多。古今变化,变化的是科技、变化的外面的表象但内部的人性变化速度很慢。所以,我们知道无论在家中还是企业,都要懂得自己的地位,做符合自己地位的事情。

2、给现实世界一些事情提供问答途径,特别是一些用心歹毒的人行为

“用历史的矛盾”去挑拨现实的生活,东南亚某国在与我国近千年的历史中有过矛盾乃至冲突,这很正常,历史已经过去。

扩展资料:

某个人的经历是有限的,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社会史、经济史这五种类别是最应该学的。因为政治史是总纲,它从宏观层面展现了一个人、一个时期、一个朝代的总体脉络。

但政治史的用语是高度提炼的、冷血的,而且很大程度上被扭曲了。所以,就需要从军事、文化、社会、经济四个角度去填充细节。这时再辅以地方史、古人笔记随笔就可以从细节去考察这段历史。

历史到底有什么用?如果没有用,为什么我们从小就要学历史?

一位好友高考录取后,不少亲朋好友问他:“考到哪里了?”“ 学什么专业?”

当他回答北京的时候,几乎所有人反应出了惊喜:“哇!”

当他回答历史的时候,几乎所有人反应出了失望:“哦…”

很多家长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学金融你可以去华尔街,

学计算机可以去硅谷,

学土木可以盖楼,

学医可以治病救人,

学经济管理可以当老板,

学历史除了当老师还能做什么呢?

常听到很多朋友来问他:“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

他没有犹豫也不回避地回答:“如果没有用,为什么我们从小就要学历史?”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问:“你们的孩子喜欢听故事吗?”

我想毫无疑问这个回答是肯定的。没有孩子不喜欢听故事,他们经常缠着大人讲故事,我们给他们讲我们知道的故事,童话,寓言,当然还有历史。

“为什么说我们是黄炎子孙?为什么大禹要治水?为什么有皇帝?为什么秦始皇能统一中国?什么是贞观之治?”对于这么多的追问,我常常惊讶于孩子对历史的兴趣。

历史就是故事。我们发现学历史的老师或者学者,都善于讲故事,他们并不担心讲故事会有损历史研究的尊严,翻开历史学者的著作,都会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

这个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而历史学正是为了培养眼光不局限于当代,并且能洞彻事物发展脉络与前因后果的人才,这也就是古人为什么会把历史学当成培养领袖必备的教育。

但是现在的人严重缺乏历史常识,大部分人的历史知识也仅限于课本和一些戏说恶搞的影视剧。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庞杂错综,一环紧扣一环,一点能辐射出一大片,一片中又有无数的点。古籍文献、文书档案浩如烟海。

有很多朋友想系统完整地了解中国历史,却不知如何下手。

那么这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隆重推出的《经典中国通史》特别适合入门级的你。

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每个朝代独立分册,17位老一辈历史学家严谨编撰,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带你穿越迷雾,触摸历史。

这套书由《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16本组成。

历史是记忆之学,它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

荀子说:“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经过无数个时代却始终没有改变的东西,才能作为纵贯古今的“道”而存在。什么是这样的东西呢?那就是人性,就是良知。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确定自已是什么样的人。

要改变世界,只能从改变人心开始。要成就大事业,也一定要了解人性、掌握人性。只有人心变了,世界才能改变。

历史是追求真实之道的学问,只有从真实出发才能提炼出真实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动人心,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钱穆先生认为:“一个国人不读史,不足以称自己爱国,因其知不深也。”

对于一个国家,历史是经验、教训、明鉴、秉承,是过去的积淀,未来的参考。对于一个人,历史是最好的伙伴和老师,能和你对话、教你融会贯通、看清自己的成长与得失。

但是中国历史博大精深,庞杂错综,我们该从何说起呢?

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跟随时间的足迹一步步展开是最好的。

历史的发展是偶然也是必然。

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背景、文化、传奇人物、重要事件。

而我们这套《经典中国通史》按照朝代顺序,更加完整地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在读者心中树起中国数千年历史的清晰轮廓。

聪明的人很多,那么聪明要如何提炼成智慧呢?

最好的方法,是接近有智慧的人。但能不能遇见有智慧的人,他愿不愿和你交友,能认识到多深,这都是难以掌握的事。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有智慧的书。因为有智慧的书就在那里,它不会跑。

读历史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古人的智慧,来启发我们的智慧。

当我们遇到人生难关的时候,我们绝对不是历史上第一个遇到同样问题的人,

古人在应对这个问题的时候,用什么心态去面对,用什么办法去解决?

历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功用就是磨利我们脑中那把名叫智慧的刀。

磨刀石不能帮助我们披荆斩棘,只有刀才可以。

仅仅记忆历史是没有用的,只有从历史中学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朝代的更迭,风云涌起的变幻;千古帝王的丰伟,王侯将相的传奇。

但有人说,读历史书都是字太无聊?

不用怕,本套书中还用了大量的图片来辅助理解,直观、易懂、生动,使阅读过程不枯燥。

每册书附有朝代大事年表、朝代帝系表等,线索清晰,便于查阅,让读者一目了然,读透历史!

在历史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初学者。

读史需趁早,但任何时候读史,亦不晚。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这或许是对历史最好的介绍,能真正读懂和爱上历史才是这套书的意义。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16册,这是一套真正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

葛剑雄:中国的历史与传统,有什么用

在世界几大文明中,中华文明不能说是时间最早的。中国的甲骨文出现在三千七百年前,在已知的世界古文字中,也不是最早的。

但自从古代中国人使用甲骨文,然后用延续下来的汉字记录历史,几乎没有中断过。从这一点上讲,的确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他文明,有的历史记录很快中断了,有的文字今天早已成为死文字,而中国保存了世界上最多的历史书。

如“二十四史”有三千三百卷,四千七百万字。《资治通鉴》有二百九十四卷,三百多万字。大部头的历史书还有很多,并且都保存到了今天。

为什么古代的华夏人这么重视历史?有一个说法,欲亡其国,先灭其史,假如你要灭一个国,首先要把它的历史灭掉。

我曾经同我的研究生讨论过这个话题,有人就想不明白:历史书当然很重要,但是把这些书销毁了或者这些书失传了,难道这个国家就会灭亡吗?历史书没有了,可以想办法再调查研究,可以重写。退一步讲,就算都没有历史记录了,当然是很大的损失,但怎么会使这个国家灭亡呢?

显然他还没有了解,中国最早的历史以及由此形成的传统究竟是起什么作用的。

其实最早的历史记录并不是给我们后人看的,也不是为今天我们研究历史或者了解历史提供资料。花那么多精力,由专人记录,目的是向天、向神、向祖先报告。甲骨文中的很多内容是由巫师记的,只有巫师才具有与天、神、祖先沟通的能力,他们记的事天才能知道,天意也只有通过他们的记录或者占卜才能被传达下来。到后来要记的事多了,巫师忙不过来了,才从中分化出专门记录的“史”。

“史”是个象形文字,表明一个人站在那里,手里拿了一个记录的板,这就是“史”、史官。所谓历史,“历”(通“曆”)就是历法,按时间顺序记录。

早在春秋时就有这样一种说法,统治者身边不止一个史官,基本分工是“左史记言,右史记行”。记的内容是不能让君主本人看的,要放在一个密封的柜子里,等他死了,或者退位了,才可以当众打开,然后根据积累的原始记录整理成一部历史书。如孔子删定的《春秋》,就是鲁国的历史。各个国家的历史有不同的名称,鲁国的就称为《春秋》。

这些记录,不仅是为了保存档案,或留给后人,最主要的是通过史官的记录,上报给天。往往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将这些记录焚化,表示报给上天了。有时还要到高山上举行,因为当时人认为山上离天近,容易让天看到、收到。嵩山顶上曾发现武则天埋在那里的金册,就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所以史官的责任是对天、对神、对祖先负责。通过对君主、统治者的言论和行为的记录,反映他们的言行是否符合天意,能否得到天、神、祖宗的保佑。如果他们犯了错误,干了坏事,因为有记录,就逃脱不了天、神、祖宗对他们的惩罚。这样的历史对统治者来说,当然是最重要的。

在分封制的条件下,各国的历史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明确世系。各诸侯国是由周天子分封的,而天子代表天意,所以也是天封给诸侯的。

但如何延续呢?按当时的礼制,是世袭,即由诸侯众多的儿子中的嫡长子继承。这世系也是史官必须记录的重要内容。万一发生什么事情导致这个国被灭了,或没有继承人了。天子或其他诸侯国要维护天命,“存亡继绝”,该国的世系记录就是最重要的根据。这样的“史”如果亡了,这个国不是无以为继,存在不了吗?

秦汉以后强调“天人合一”,特别强调“君权神授”,皇帝的合法性来自天的授权,出于天意、天命。所以历史的主要任务就是解释天命、证明天命。

凭什么他要做皇帝?凭什么这个朝代要兴起,要灭亡,或者要取代前朝?当然有很多历史事实,但这些历史事实未必都是光彩的。有的是武力、暴乱,有的是阴谋、篡夺,怎么使这些行为合法化,就得靠历史记载。通过从纷繁复杂的事实中进行选择,再加上“合理”的解释,证明这个朝代、这个皇帝是得了天命。

如《史记》记录周朝的始祖后稷。这些内容不是司马迁所发明的,是周朝传下来的历史,但他采用了就表明接受了。后稷的母亲姜嫄跑到森林里,不小心踩到一个巨大的脚印,回去以后就怀孕了,生下后稷。后稷是什么人?是神的孩子。既然周天子是神的后代,自然就得了天命。

又如《史记》不得不承认刘邦出身“细微”,普通人家,他的父母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来,因为他做了皇帝,提到他的父亲就称为“太公”——刘大爷;提到他的母亲就称为“刘媪”——刘大娘。他自己不过是秦朝的一个亭长,低级公务员,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派出所所长兼招待所所长。

凭什么刘邦最后能得天下呢?《史记》说,有一天刘邦的母亲在野外,躺在一个池塘边上休息,这时风雨大作,他的父亲去找她,看见一条龙在他的母亲身上翻滚,回来以后他的母亲就怀孕了,以后生下了刘邦。这不是讲得很清楚吗?刘邦不是一般的人,尽管出身“细微”,却是“龙子”,而且身上还有很多“帝王相”。这些都是为了证明刘邦得天下、建立汉朝的合法性,因为他得了天命。

一部“二十四史”,几乎都有类似的记载。还专门有篇章记录“祥瑞”,一个朝代兴起,一位真命天子出生时,会有种种吉祥的征兆。比如什么地方出现甘露、祥云、灵芝、嘉禾(谷物上面长了不止一个穗)、龙、麒麟,什么地方出现一个鼎、一片帛书,这些都是吉兆。未来的皇帝出生时“红光满室”,他出门时“紫气东来”,他做某事时“五星联珠”,种种吉兆显示了天命。

要证明一个朝代行将灭亡或必然灭亡,要证明它失去天命,“天之所厌”,老天爷都讨厌它了,“二十四史”里几乎每一部都有专门的篇章,记录“灾异”——天灾人祸或异常的天象,如日食、地震、风灾、水灾、旱灾、火灾、蝗灾、瘟疫、怪胎、畸形人畜、谣言、变乱等,而且都能与人的活动和社会现象一一对应。

每个朝代建立以后,马上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为前一个朝代修一部正史。清朝入关以后,天下还没有完全平定下来,就开始组织专门机构修《明史》。《明史》修成后得到清朝皇帝的重视,正式列为“正史”,成为“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

《明史》能起什么作用呢?它要让你相信明朝的兴起、朱元璋能当皇帝推翻元朝,是因为他得了天命。而崇祯皇帝之所以被李自成推翻,只能自杀,是因为失去了天命。清朝入关取代明朝,不在于崇祯皇帝个人或者明朝的官民百姓的过失,而是因为明朝天命已尽,“天之所厌”,天命交给了大清。表面上是为明朝修史,其实是通过修《明史》证明清朝取代明朝的政治合法性。就像孔子当年删改《春秋》一样,一部“二十四史”以及其他官修历史,都是为了弘扬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念。很多事实的记录都是有目的,有选择的。

如清朝到了乾隆年间,天下已经安定,开始为自己的“国史”准备材料,要修本朝人物的传记了。乾隆就此做了指示,规定要把曾经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明朝降臣,从洪承畴开始通通编入由清朝首创的《贰臣传》。

什么是“贰臣”呢?伺候过两个主子的,投降清朝的明朝的叛臣都被称为“贰臣”。乾隆亲自做了指示,称这些人当初归顺大清不无微功,但毕竟大节有亏,在价值观念上是叛徒,不忠于自己的国家,不忠于自己的皇帝,不足为训,只能永远钉在耻辱柱上。

在清朝的天下安定之后,乾隆皇帝权衡利弊,觉得延续、弘扬传统的价值观念更加重要。所以在把这些人列为“贰臣”的同时,把史可法等当初抵抗清兵不惜牺牲的人,无论是被清兵所杀,还是自杀、病死,只要是忠于明朝的官员,统统列为忠臣。而且地方上修志书时也要遵守这个原则,当年抗拒“大兵”而死的,按原来身份全部称为忠臣、义民、节妇。

因为这些降臣的作用已经毫无意义,而维护传统的价值观念,对稳定统治更加重要,通过编纂历史可以做到。

这一点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把太平军镇压下去的,靠的是哪些人呢?不是靠满族的八旗兵,也不是靠蒙古的骑兵,而是靠一批汉族知识分子,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这些人,靠他们组织的乡土武装——湘军、淮军,捍卫了这个满族建立的政权。

葛剑雄:学历史的用处不在于“用”

周功鑫和她新编的《战国成语与秦文化》丛书。

周功鑫和她新编的《战国成语与秦文化》丛书。

正如黑格尔所说,一切哲学都是哲学史,一切艺术都是艺术史,一切科学都是科学史……如果没有这些历史,世界观和历史观就无法建立。

11月19日的上海国际童书展上,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历史专家周功鑫将自己新编的“图说中华文化故事”丛书之《战国成语与秦文化》带来与青少年读者见面,并与著名历史学者葛剑雄以及中学历史特级教师邵清,就青少年如何学好历史以致用展开了讨论。

《战国成语与秦文化》丛书。

战国成语与秦文化》丛书。

周功鑫:建议孩子们不要背历史

“图说中华文化故事”丛书,是一套青少年历史读物,由周功鑫主编,从战国讲到宋朝,叙说上千年的历史。而其中的十册《战国成语与秦文化》从商鞅变法到荆轲刺秦王,将秦国的兴起、强盛与衰败全面展现。有意思的是这套书不是常规地按照编年体的方式叙述,也不按照编年体的方式,却是从成语入手来讲故事。那么,把中国历史和成语要结合起来对孩子学历史有何用处?

周功鑫有40余年的博物馆界从业经历,之所以用成语来引出历史,是因为成语本身就是史实,如果能很好地保留故事性、人物关系,将是一个很好的历史传播媒介。

此外她选择用图文的形式讲故事是考虑到现代年轻人生存于视觉学习的生活环境,退休后她曾做过一些研究,发现图画的学习效果要比动漫来得好,因为图画是直观的学习,效果很快,但同时说明这种学习的深度会比较浅,因此青少年学历史应该是图画和文字并重为好。

周功鑫选了150个故事收入“图说中华文化故事”丛书中,这些故事大多集中在战国、汉、唐、宋,共50本。她建议家长不必要求孩子背诵,能够比较具体地了解历史就已达到学习目的。她希望孩子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进入的是一个“立体”的世界,能读到不只有历史,还有文化、艺术、生活美学、生活风尚、艺术特质。这套书有两个细节:一是会附上历史地图,通过地图的方式让读者了解当时各个国家和每一场战争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二是书中有很多显示器物史的图片,可以看清许多造物的细节,以此希望青少年能学得更多内容。

但葛剑雄并不认为所有的孩子都会对这样的细节直接受益,他坦言每个孩子各有天赋,成人不单是要灌输给孩子知识,更是要在孩子小的时候激发起他们好奇心,把他们的天赋发挥出来。对于人才培养,他认为现在的家长给孩子的安排往往是跆拳道、钢琴等等,但这些未必适合每个孩子,他希望家长能给孩子留点余地,尽可能提供空间。

此外,葛剑雄不赞成现在是读图时代的说法,他认为从不存在纯读图的社会。他认为,图画只能提供给人直接的感觉,如果只看图画那么将有损人类抽象的思维方式,因此他建议育儿时可以先给孩子看图画的习惯,碰到不明白的地方再看文字。

《战国成语与秦文化》内页。

《战国成语与秦文化》内页。葛剑雄:真正的历史问题考的是思维 《战国成语与秦文化》内容繁杂,为什么放那么多料在一套给青少年看的书?

Related Posts

普京:整个地球都“点缀”着美军基地

当地时间21日中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商栈展览中心向…

国内首个类ChatGPT被网友挤崩了?复旦MOSS团队道歉!名称源于《流浪地球》…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来源 | 上观新闻、MO…

造一座「植物工厂」,提前演练「流浪地球」的终极形态

2015 年,刚刚从南京农业大学蔬菜学专业博士毕业的何立…

新研究说地球最内核可能是半径约650千米的铁元素球

新华社堪培拉2月22日电(记者岳东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2…

氢气革命能否拯救地球?

参考消息网2月22日报道 英国《自然》周刊网站近日发表了…

《流浪地球2》为什么图恒宇只想着女儿,却完全不在乎老婆?

在《流浪地球2》里面,图恒宇之所以在剧情里面做那么多的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